發布時間:2019-02-16|發布者: 大連鹽化集團|欄目:鹽化史話
秦漢三國兩晉時期
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天下穩定,遼東鹽業有較大的發展,但由于本區人口仍稀少,鹽產限于區域內自給。
西漢武帝時代(公元前140-86年)。漢武帝為了開發遼東,下令人口稠密的齊魯等郡縣向遼東移民。朝廷對移民給予減免稅役等待遇,鼓勵移民"隨土而安",定居遼東。其時大連地區移民主要集中在今復州河、碧流河、大沙河、登沙河中下游及普蘭店和沓氏縣南部營城子平川地帶。移民們在這些地區開墾土地、筑城建寨,取魚鹽之利,使遼東、遼南大片土地得以開發。中原文化和西漢(東漢)軍事勢力逐漸延伸到這里,建筑了數處軍事城壘。現今大連地區遺留下來的漢城、漢墓所保留下來的文化遺址是這一時期移民歷史的見證。西漢政府推行鹽鐵官營,在遼東平郭縣(蓋州附近)設置鹽官,壟斷鹽業的生產和銷售。
東漢末年的社會大動蕩,是中國二千年封建史上最為嚴酷的動蕩之一。遼東十八縣減少為十一縣。至三國時期,又演繹了司馬懿征伐公孫淵及魏吳爭奪遼東大戰,今大連地區居民的青壯年及婦女被吳軍掠往東吳,余者悉數逃至山東。魏國為安置遼東流民,在齊郡的故縱城新設一個縣。因居民來自遼東沓縣(今大連地區),故這個新設的縣便命名為新沓縣。這實際上是以官方安置移民的一個舉動。這種易地建縣安置移民的做法,在中國的移民史上亦不失為一件大事,體現了魏國統治集團對移民安置的重視。西晉王朝立國后,移居山東的遼東居民部分返回遼東,但今大連地區居民仍比較稀少,東晉十六國時期,東北部族高句麗勢力南下并于公元404年控制遼東。居住在今大連地區的漢族居民多數逃亡山東。公元645年唐征平高句麗(668年退出今大連地區)后,原逃亡山東的大連地區居民后裔部分回遷,但數量很少。本區鹽業生產雖承襲鹽鐵官營,但鹽產較低,以“熬波煮海”為主。